山丹马场守护“母亲山” 激活“生态力”
“不望祁连山顶雪,错把张掖当江南”的诗意,在山丹马场一场有了具象呈现——草原涵养水源、绿意盎然的生态实景,正勾勒出祁连山北麓生态屏障的生动轮廓。作为祁连山重要水源涵养区,“十四五”以来,山丹马场一场锚定“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,造福草原各族群众”目标,坚守“生态
“不望祁连山顶雪,错把张掖当江南”的诗意,在山丹马场一场有了具象呈现——草原涵养水源、绿意盎然的生态实景,正勾勒出祁连山北麓生态屏障的生动轮廓。作为祁连山重要水源涵养区,“十四五”以来,山丹马场一场锚定“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,造福草原各族群众”目标,坚守“生态
馍馍,是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,更是山丹人手中流转的生活艺术。在张掖山丹,馍馍从不只为饱腹,而是凝结匠心、承载风味的面点艺术品。山丹馍馍分为蒸、烤、炸、烙四大类,以本地小麦粉、祁连山雪水、胡麻油等为原料,工序考究。窝酥子、糖花子、千层饼等40余种单品,不仅是
刚刚过去的国庆、中秋假期,山丹县不仅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,更涌动着一股温暖人心的文明暖流。一场场形式新颖、内容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在社区、乡村、景区精彩上演,将弘扬家国情怀与传递邻里温情深度融合,成为这个“双节”假期里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线。
习近平总书记常说,“国泰民安,民安才能国泰”“家事国事天下事,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”。国庆之际,新华社《学习进行时》推出三篇系列文章,重温总书记牵挂的民生事。今天播发第一篇。
习近平总书记常说,“国泰民安,民安才能国泰”“家事国事天下事,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”。国庆之际,新华社《学习进行时》推出三篇系列文章,重温总书记牵挂的民生事。今天播发第一篇。
那年我第一次在乌拉盖草原看到山丹花,红得出奇,像火苗在绿草上跳动,风一吹便一片闪烁。我至今记得那个画面,像被烙进脑子里一样难忘。说实话,那红色不仅仅是颜色,它像一种信号,把人拉回到那个既热烈又紧张的年代,让人一边怀念一边心疼。
初秋的祁连山下,阳光透过云层在草原上铺开金色的光斑,成群牛羊在蓝天白云间悠闲踱步,牧草随风摇曳,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新故事。放眼望去,标准化圈舍整齐排列,现代化机械在草原上疾驰穿梭,电商直播间的屏幕里“山丹羊肉”热销不断,山丹,这座河西走廊上的半农半牧小城,
在第八届丝绸之路(敦煌)国际文化博览会上,山丹天一智创3D打印丝路文创产品惊艳亮相。产品以丝路元素为灵感,以3D打印为核心,将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,在众多展品中脱颖而出,成为嘉宾和观众驻足关注的焦点。
初秋的祁连山下,阳光透过云层在草原上铺开金色的光斑,成群牛羊在蓝天白云间悠闲踱步,牧草随风摇曳,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新故事。放眼望去,标准化圈舍整齐排列,现代化机械在草原上疾驰穿梭,电商直播间的屏幕里“山丹羊肉”热销不断,山丹,这座河西走廊上的半农半牧小城,
要想真正融入村子,就得先走进村民的生活。于是,我跟着驻村工作队开始了最“笨”也最有效的方法:用脚丈量村庄,用耳倾听民声。从村头到村尾,从田间到炕头,一户户走访,一次次唠嗑。渐渐地,“小刘丫头”成了我的新名字。
山丹是草原的精灵,听说我国最大的军马场就叫山丹军马场,它是汉代就有的老军马场,1940年就有了“山丹”的名字,我想象着军马场的草场上盛开着山丹花。到兵团也就一两个月,我就听到了一首由山丹军马场创作的歌曲,好听极了。
秋阳和煦,法治新风吹遍焉支大地。9月10日,由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、甘肃省法学会、甘肃省司法厅、团省委共同组织的“红色法治文化河西行”法治宣传活动在培黎职业学院举行。活动以“专题报告+情景剧场”的创新形式,推动红色法治精神与青少年法治教育深度融合,为青少年
金秋时节,硕果飘香。在全县“庆农业丰收,享美好生活”丰收节主题活动的浓厚氛围中,武山县山丹镇始终把“为民办实事、助农增收入”放在首位,立足当地气候与土壤优势,聚焦韭菜、荞麦、芹菜等特色种植产业。目前,各类作物陆续进入采收季,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。
河西走廊腹地,山丹县曾是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的千年驿站,而今正以轰鸣的现代农机声谱写着草原畜牧业的新乐章。2024年,山丹县入选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县,一场以生态为底、科技赋能的产业变革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展开。从传统放牧到种养循环,从单一生产到三产融合,这座
连日来,张掖公安聚焦公安重点工作,围绕“阳光下的守护”法治公安主题宣传活动,深化实施祁连生态、丝路旅游、种业能源“三大警务”,深入推动现代警务建设和“两项机制”改革,全力织密织牢社会安全防控网,充分展现全市公安机关在法治公安建设中的担当作为和生动实践。